□蘇 木
昆山市陸家鎮一社區的嚴秀珍曾經露天擺攤,最近搬進了社區免費提供的集中服務用房,并提交了個人理發店營業執照辦理申請,從此開始走上“正規經營”的新路程。
這是昆山積極探索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集中登記模式的一個例子。將政務服務下沉到社區,充分運用鄰里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開辟個體戶集中登記服務疏導點,在幫助“小買賣”經營者“轉正”的同時,也讓無力承擔房租的個體從業者能夠長久經營下去。
修車、縫補、配鑰匙等這些與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小生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高額的門店租金讓收入微薄的手藝人難以定點經營。相關調研顯示,目前制約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發展的堵點之一,就是經營場所問題,沒有經營場所就無法進行個體工商戶登記,獲取營業執照。為此,蘇州在全市范圍內設立社區服務個體工商戶經營場所集中登記點,讓“小修小補”有了“集體戶口”,從而給“小修小補”注入了活力。今年以來,蘇州個體工商戶發展迅猛,僅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個體戶就新設6103戶,同比增長43.2%。
美好生活,既需要有品質的城市環境,也需要接地氣的生活方式。一座城市“小修小補”的覆蓋率、活躍度就是衡量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考量指標。今年2月,商務部就明確提出,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推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
如何為修理攤點留出合理的經營空間?誰來管理?在公共資源的加持下得以回歸的“小修小補”,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公共職能?這些都需要在“缺什么、補什么”的精準管理上下功夫。在政策支持、優化布局、規范引導等方面持續發力,真正讓小攤、小店融入城市,共生共長。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居民和攤點的“雙向奔赴”,為構建更加美好、和諧的城市生活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