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論場】
周奉超
江蘇響水縣的一場“拆圍”行動圈粉不少。這里的“圍”并非違建,而是一圈圍墻,很光鮮很漂亮,卻被拆了個精光。為啥?原來,這墻外墻內簡直就是天上地下,一邊綠籬彩圖、文化味撲鼻,一邊垃圾成堆氣味刺鼻,1500米長的墻,結結實實圍住了一座垃圾山,而且三四年沒人管。如今,墻拆了,垃圾清場,走過路過,一片敞亮。故事還沒完,拆圍墻開了個頭,響水類似的“遮丑墻”據說一路拆了4.4公里,總共清了4萬噸垃圾,收獲滿滿。
遮丑墻,這詞讓人一聽就反胃:環境一時差強人意,可以;但別糊弄人,建一圈圍墻堵住丑,心里堵不堵?所以,向“遮丑墻”開刀,就是敢于揭丑,而揭出丑,去丑向美才有了第一步。就沖這種心態,響水就值得給個大拇指。眼不見為凈,很多老大難問題都是由這樣的盲目怠工心理拖出來的。面對已經赫然在目的“垃圾山”,是任性地再加一道“圍墻”,能過就過,還是果斷利索地扯掉畫皮,該治就治,馬上就辦?響水拆圍就是一面鏡子。有了扒掉“表面光”露出“丑里子”的勇氣,才會有想做事、做成事的底氣。“圍墻”再美,都是丑上加丑。只有開門見綠、老百姓心里真正敞亮了,工作才算漂亮。
反過來想, “遮丑墻”其實也遮不住丑,就像紙包不住火。拆掉“遮丑墻”,亮出來的是工作導向:允許丑,但不允許遮。言下之意,遮丑就是出丑,做事要實在、作風要磊落。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最怕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纯词?ldquo;人都到了、會都開了、稿子也念了”,可活沒人接,實在躲不掉就涂脂抹粉、藏著掖著,只要面子上過得去就行,老大難還是老大難。拆掉“遮丑墻”“面子墻”,就是刀刃向內,先正態度再做事。
話說回來,揭丑去丑的前提是看得見丑,具體到實際工作,抓問題辦實事你得有招。響水的“拆圍去丑”行動,就源自當地的一項“徒步工作法”。這種工作方法倡導領導帶頭,多去縣城的角角落落“跑步找問題”。調查研究,向來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坐在轎車里,永遠看不到背街小巷的民情;跑步到一線,越來越多的問題就有可能暴露出來、在一線解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興的就是這種“跑”的狀態和方法。每天早上跑步時順道拐個彎,去一些不常去的老舊小區、菜場、 城中村等人居環境差的地方轉轉看看,或許就能發現一些盲點解決一些問題,還不耽誤鍛煉身體,一舉兩得,不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