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陸曉華
蘇州是智慧農業國家級改革試點,近日發布的《2022全國智慧農業典型案例匯編》,涵蓋全國31個?。▍^、市)共149個案例,其中,蘇州2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此次蘇州入選《2022全國智慧農業典型案例匯編》的2個案例,分別是昆山市陽澄湖現代漁業園區的智慧漁業和吳江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慧園區。
這2個智慧農業案例到底有多“智慧”呢?
在昆山市陽澄湖現代漁業園區,從基礎設施到硬件裝備和軟件系統,均已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先看基礎設施,標準化池塘實施了養殖循環水工程,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回用或達標排放。同時,建設了園區管理中心,依托中國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撐,開展技術集成和推廣。
硬件設施建設與管理上,改良漁業機械裝備,運用漁業機器人作業。應用漁業智能化生產管理平臺,全域推廣物聯網技術。采用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確保前端水源安全,實現循環漁業。
在軟件系統建設及信息管理方面,園區養殖戶全面應用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平臺和地產陽澄湖大閘蟹信用管理平臺,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實現養殖戶信用等級管理。全面應用漁藥價格補貼系統,推廣綠色漁藥,漁業投入品購銷信息可溯。加強漁業病害防治信息化管理,應用水產分院遠程會診平臺開展水樣檢測、病害檢測和線上服務,加強魚病科學防治。
“信息化管理賦能大閘蟹產業體系發展,促進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陽澄湖大閘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昆山市陽澄湖現代漁業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套漁業智能化應用體系可應用、可復制、可推廣。
而在吳江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智慧園區建設實施了基礎農田信息化改造,包括標準化農田建設、基礎通信網絡建設、基礎地理信息采集、基礎位置信息服務網絡建設。
“智慧”還體現在軟硬件集成系統建設上,這里建設有三套智慧系統:
物聯網系統,以智能農機及套件為核心,在田間網格化部署終端,全面監控田間地頭,提升管理效能,并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物聯網數據監控與預警、農產品溯源;智能化水田灌溉系統,利用氣象站實時監測環境,在水田部署傳感器檢測水位深度,通過節水灌溉自動控制閥門,精準控制排水;智慧農業決策系統,對農業生產和智能裝備進行作業規劃,制定綜合無人作業方案,實現耕、種、管、收各個環節的人機協同、多機協同作業。
智慧化實現了“會種田”到“慧種田”的轉變。
這里還建起“無人農場”,利用5G通信技術和基于北斗衛星的農機自主導航、精準控制技術等實現水稻種植全程無人機械化作業,實現耕、種、管、收的全程無人機械化,包括無人耕整地作業、無人插秧作業、無人田間管理作業和無人收割、無人卸糧、無人運糧作業。
降本增效,是智慧化帶來的直觀效應。吳江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介紹,以該園區為例,通過實施智慧發展,每畝可節約種子5%以上,增產3%-5%,燃油成本降低2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45%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0.5%-1%,實現農業生產高效化和管理現代化。
2個典型案例,是蘇州智慧農業發展的集中縮影。
據介紹,自獲批全國試點以來,我市全力探索智慧農業創新發展的“蘇州模式”和“蘇州經驗”。
蘇州在全國率先制定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智慧蔬菜、智慧園藝和智慧農村等6類基地建設與評價標準,指導農業經營主體和涉農行政村開展數字化轉型。完善智慧農業示范生產場景、“智慧農村”示范村和智慧農業品牌培育認定工作體系,累計培育認定智慧農業示范生產場景41個、“集成+特色”的“智慧農村”示范村102個、智慧農業品牌30個。